当前位置:首页 > 投资环境 > 民生工程 >

油田上的“娘子军”

信息来源:时堰人民政府
发布日期:2016-04-06 09:28
【字体:

在时堰镇陶庄村华东油气分公司有一群特殊的女工,她们终日和钻井泥浆、污水、油砂打交道,做着跟男人一样的体力活和技术活,这群“铿锵玫瑰”书写了一道亮丽的风景。

采油气工程服务中心泥浆维护班成立于2014年8月,负责华东油气分公司苏北工区方圆近百公里内的钻井泥浆、污水、油砂处理任务,承担着中石化重点环保项目“蓝天碧水”的项目管理任务。班组12名员工,全是女性,是个不折不扣的“女子班组”,被戏称为油田的“女汉子”。到今年2月底,已处理泥浆2.6万立方米、污水1.8万立方米。

班组成立时,女工都是先后陆续从采油队转岗而来的。由2015年年底的10人,增加到现在的12人,平均年龄26岁左右,最小的女工王璐才23岁。

记者采访王璐时,她显得有些腼腆。“我是2014年10月份到这里的,当时的工作真是太苦了,比那些做工程的民工还累。”王璐皱了皱眉说,每天的工作就是处理泥浆,先是在泥浆池里加药,用泥浆泵打到脱稳装置中再加药,之后用离心泵将泥浆送到压滤机里进行压滤,经过2个半小时后,把泥饼运到泥饼池里,就是这样的重复工作。

“现在还稍微轻松了些,搁以前,每天下班都要累瘫了。”王璐告诉记者,刚到站时,站区配套设施不完善,女工们加药、出泥饼全凭人力,每天铲运10多吨的油、泥、砂,每个人胳膊上都出现了“小老鼠”型的肌肉。后来,站区配备了自行研制的泥饼自动传送装置,减轻了部分工作负荷,但每人每天仍需人工将至少400公斤重的药剂搬运上脱稳装置,对女工们的体能要求很高。

王璐感慨地说,和同龄的女孩相比,我每天都在和泥浆打交道,灰头土脸的。然而,在站里和一群大姐姐们一起工作,学习很多东西,包括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和直面困难挫折的勇气,自己已能够独当一面了。

她回忆道,2015年8月7日,当班时发现压滤机进液自吸泵自泵传动轴处向外甩泥浆,王璐立即把情况汇报给副班长唐文娟,第一时间内,3名女工果断进行抢修。“那天顶着32度的高温,检修更换自吸泵内的腐蚀叶轮,顺利排除了机械故障,恢复了正常生产。”王璐说,虽然辛苦,但是特别有成就感。

华玲是班组里最年长的一位,今年38岁,同事们都管她叫“华姐”。

“华姐”,地地道道的油二代。从石油技校毕业参加工作后的18年里,华玲干过采油工,当过司炉工, 2014年又转岗做起了泥浆处理工,曾多次被评为“优秀员工”、“文明职工”。

在华玲看来,“干一行,爱一行”,工作中不能有任何闪失。同事们说她有“强迫症”,一道工序常常反复确认好几次才放心;也有同事说她是“劳碌命”,闲不住,看不得生产现场有一点脏乱差;还有同事评价她是“老实人”,干起重活来一个顶俩;她还是小站公认的“热心肠”,谁有难事需要帮忙首先都会想到她。

班组还有一位女工现在已经成了东台媳妇,她叫杨舟。24岁的她来自连云港,在时堰这边工作才仅仅半年多时间,她已经熟练地掌握了一套对泥浆压滤、污水处理的生产流程。她告诉记者,班长戴春凤带领大家立足生产学技术,把课堂搬到工作现场,通过定期开展班组学习,讲解工作现场中的设备原理和操作流程,并逐一进行现场考试,很快杨舟就胜任了新岗位。

在班组管理上,班长戴春凤告诉记者,她们执行绩效考核机制,细化班组人员责任分工,量化班组日常工作目标,按责任大小与工作绩效考核兑现。实行设备管理连带责任制,把站内每台设备都承包到人,落实“一对一”的维护保养责任,将设备维护的理念从“抢修为主”变为了“预防检修为主”。目前,泥浆维护班的各项工作仍在不断取得进步,从最初的人工出泥饼、每天压滤泥浆30立方米,到如今利用输送带最高每天压滤泥浆105立方米,工作效率翻番。班组多次在项目部组织的HSE检查中名列第一,是一支能吃苦、敢担当的油田“娘子军”。(顾亚娟 朱晓燕 沈志军)